“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第35讲顺利举行

时间:2025/9/28   来源:浙江大学留学预科班

  2025年9月26日下午,应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邀请,德国著名作家、德意志语言与文学科学院主席英果·舒尔策(Ingo Schulze)来到紫金港,于启真酒店梨洲厅为浙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其著名小说《正派凶手》(Die rechtschaffenen Mörder)的朗诵会。本次朗诵会是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学术沙龙“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第 35 期,由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赵蔚婕(Dr. Weijie Ring Zhao)主持并担任翻译。讲座吸引了浙江大学以及包括浙江科技大学在内的杭州各兄弟院校的各专业师生近60人,柏林自由大学德语系教授、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文学研究院院长尤塔·穆勒-塔姆(Prof. Dr. Jutta Müller - Tamm)同行出席。


德国学研究所赵蔚婕副研究员主持朗诵会

  讲座伊始,赵蔚婕老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舒尔策的文学背景与成就。她指出,舒尔策作为作家并非埋首书案不问世事,而是非常亲近读者,并十分重视作家作为公共角色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他当选为德意志语言与文学科学院主席的一大原因。本次由舒尔策朗诵的作品是他于2020年在S. Fischer出版社发行的小说《正派凶手》。小说共分为三部,他将从各部中挑选一个片段进行朗诵。

  舒尔策从小说最开头被引用的一句格言开始:“谁可以猜到一本书的结尾是什么样的?”接着他声情兼备地开始对第一段作品进行朗诵,现场师生专注地阅读着屏幕上的翻译文稿,并随着作家抑扬顿挫的声音进入作品。


英果•舒尔茨朗诵小说《正派凶手》选段

  主人公保利尼是德累斯顿一位备受尊敬的旧书商。在他的书店里,书籍爱好者不仅能找到文学珍宝,也能遇到志同道合之人。四十多年来,他经历了个人与社会的起伏变迁。即使时代变了,网购成为竞争对手,导致书店门可罗雀,他仍试图坚守自己的信念。在性格上保利尼却又变成了一个暴躁、无法妥协的人,并被指控参与了排外骚乱。保利尼从正派藏书人到“反动分子”的角色反转,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小说多变的叙述语调、风格迥异的章节设置,以及多面复杂的主角塑造令人印象深刻。一部看似讲述德累斯顿旧书商传奇的小说,逐步转化为一段充满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对 1989年秋天的反思、对东德人的心理状态与东德记忆的剖析,并最终直指我们身处的时代不安。

  朗诵结束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赵蔚婕老师指出,小说中出现的多个叙述者(书商、作家、编辑)都与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点十分有趣。而小说结尾处人物的突然死亡以及两德统一的发生都像一场Schicksalsschlag(命运一击),使读者意犹未尽。

  在问答与讨论环节,赵蔚婕老师首先基于小说中出现的多重叙事视角及其产生的对角色的不同解读方式向作者提问。舒尔策表示,谈论对角色的多视角解读离不开对小说结构的分析——在第1部分,书商保利尼就是小说的一个角色;而第2部分以一位作家的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一个“好友保利尼”的形象;第3部分又以一位编辑的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他所了解的保利尼,以及他在作家书中所看到的保利尼。通过这样的三重视角,舒尔策得以构建了一个丰满的保利尼形象。

  刘永强老师同样关注到小说中的多重叙述视角。他风趣地将舒尔策小说中的多重视角比作俄罗斯套娃,好奇舒尔策在俄罗斯的经历是否影响了他小说叙述结构的设计,并提问舒尔策在写作时如何串联与平衡这些多重视角。舒尔策也风趣地回应,自己的作品并未受到俄罗斯套娃的影响。在小说构思阶段,舒尔策会通过设问帮自己理清思路。例如:“由谁讲述较为合适?”“他为何要讲这个故事?”理论上来说,小说的叙述视角可以像套娃一样无穷无尽,但他认为这部小说中的3种视角已经足以构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22级德语专业本科生孙伊阳则结合参观德国柏林墙遗址的亲身经历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向舒尔策提问:“感动读者的究竟是什么,是小说的内容还是技法?”舒尔策则认为,这个问题要问每一位读者,因为每一位读者的阅读体验都是独特的。另外他指出,小说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使读者找到共鸣,通过虚构情节帮助读者发现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在于其能通过微观的个体视角给读者带来对于宏大历史进程的体悟,而这是许多历史纪实文学无法实现的感染力。


  22级德语专业本科生瞿钰菁则对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尤为感兴趣,并提问是否会出现人物性格随情节发展而偏离预先设计的情况。舒尔策分享道:他在每次写作前都会预先构想好人物草图,接着通过具体情节中的人物言行逐渐将人物形象勾勒清晰。更重要的是,作者需要有创作者意识,亦即将自己从小说角色中抽离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把性格注入小说中的角色。


  22级德语专业本科生李逸飞则对舒尔策作为作家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并提问作家的收入来源以及如何在工作生活中找到平衡。舒尔策也是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的理想工作状态就是朝九晚五地规律写作(中午午休一会儿)。但他坦诚地指出,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这样的理想状况。同时他分享了写作心得,并指出写作最难的部分就是作品的开头,而作家职业生涯的开头也较为重要。他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处女作一经出版便大获成功,这也使得他不需要“边写作边当出租车司机”。对于作家的收入来源,他分享道,一些英国大学设有诸如“创意文学写作”的教授职位,为作家们提供经济支持,但这在德语国家并不盛行。目前德国较为成功的作家的作品收入仅占作品销售额的10%左右,因此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参加各类朗诵会,“当然还有各种奖金,但得奖的概率就像买乐透。”同学们都笑了。


  22级德语专业的褚天宇同学则从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请求舒尔策对新时代作家提出建议。舒尔策认为,人工智能固然对文学产生了很大冲击,但作家们不应为此困恼甚至放弃写作。重要的是,创作者应当在实践与反思中找到自己在语言特色与思想内涵上的不可替代性。他进一步上升到文学发展史的宏观角度对此进行阐释:“死亡”与“爱情”是历代作家笔下的绕不开的文学母题,但每个时代的作者都有独特的写法,读者也有独特的感知。最后,他也对褚天宇同学送上“Viel Glück!”的祝福。


  活动末尾,主持人赵蔚婕老师对朗诵会作简短总结并感谢全场师生的热情参与和精彩对话,朗诵会也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本场朗诵会气氛真挚热烈、探讨深入全面,兼具思辨深度与人文关怀,为浙大师生搭建了近距离感受德国文学魅力、对话国际顶尖作家的优质平台,更让中德文学与思想的交流在互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